全自动成像耐火度试验炉技术方案
文件编号:STR-NHD-1800-IMG-20250605
版本:V1.0
发布日期:2025-06-05
1. 设备名称与型号
中文:全自动成像耐火度试验炉
英文:Automatic Image-Recording Refractoriness Testing Furnace
型号:STR-NHD-1800-IMG(1700 ℃ 标配 / 1800 ℃ 加配)
2. 执行标准
GB/T 7322-2017《耐火材料 耐火度试验方法》
ISO 528《Refractory products — Determination of pyrometric cone equivalent (PCE)》
JJG 141 工作用铂铑热电偶检定规程
3. 用途
用于测定耐火原料、制品及陶瓷、玻璃等无机非金属材料在 50-1800 ℃ 范围内的“耐火度”(PCE 值)。设备通过工业 CCD 实时成像,自动识别试锥弯倒瞬间并记录对应温度,完全替代人工观测,满足质检、研发、仲裁试验需求。
4. 工作原理
将试样与标准测温锥制成截头三角锥,安放在可旋转刚玉锥台;
炉膛按设定升温曲线(通常 2.5 ℃/min)匀速升温;
≥1100 ℃ 时 CCD 开始每 1 ℃ 采集一帧图像;
机器视觉算法实时计算锥尖-底盘距离,弯倒阈值 ≤0.3 mm 即判定弯倒;
自动记录弯倒温度,生成含图像、曲线、判定结果的报告;
全部试样弯倒后自动停机并进入冷却模式。
5. 主要技术参数
序号 | 项目 | 参数值 |
---|---|---|
0 | 设备型号 | STR-NHD-1800-IMG |
1 | 最高温度 | 1800 ℃(短时 2 h) |
2 | 恒速升温范围 | 0.5-25 ℃/min 可设(1600 ℃ 后自动降速至 ≤5 ℃/min) |
3 | 控温精度 | ±1 ℃(恒温段) |
4 | 炉膛均温性 | 试锥区域 ±2 ℃(9 点测试,GB/T 30839) |
5 | 试锥数量 | 1-6 个(环形排列,可混标锥) |
6 | 成像系统 | 1000 万像素彩色 CCD,600×480@25 fps;自动滤光片切换;水平全视角 |
7 | 图像采集密度 | 每 1 ℃ 1 帧,亦可设为每 0.5 s 1 帧 |
8 | 识别算法 | 边缘函数+交叉点集合,重复性误差 ≤±1 ℃ |
9 | 锥台运动 | 电动升降+1-3 r/min 旋转,定位精度 ±1 mm |
10 | 热电偶 | 双 B 型(控温+监控),溯源证书随货 |
11 | 加热元件 | GM1900 超高温硅钼棒,12 支,单侧接线,表面负荷 ≤8 W/cm² |
12 | 炉衬材质 | 进口莫来石+氧化铝空心球复合,厚度 120 mm |
13 | 观测窗 | φ60 mm 石英玻璃+风冷套,温度 <80 ℃ |
14 | 冷却方式 | 程序降温+变频排风,600 ℃ 以下可快冷 |
15 | 控制模式 | 工业 PC + ICP8600 模块,PID 模糊算法,32 段曲线 |
16 | 数据输出 | USB×2,以太网口,PDF/Excel 报告,含图像序列 |
17 | 电源 | AC380 V 三相五线,50 Hz,额定功率 12 kVA |
18 | 外形/重量 | 1000×800×1650 mm / 约 550 kg |
19 | 安全保护 | 断偶、超温、过流、门限、紧急停炉、停电续接 |
20 | 噪声 | ≤65 dB(A) @1 m |
6. 结构特点(模块化)
升降旋转锥台:伺服电机+刚玉棒,升降行程 120 mm,旋转定位编码器 3600 p/r;
三维动态成像:CCD 可前后调焦 100 mm-∞,放大 0-40×,景深 30 mm;
自动滤光:电机驱动红外截止片,>1200 ℃ 自动切入,防止过曝;
插拔式硅钼棒:单侧端子引出,10 min 内可单根更换;
双观测窗:主摄+辅光,确保背光均匀,消除阴影误判;
软件:
向导式试验流程;
图像回放、逐帧对比;
标准锥数据库(PCE 19-42)自动比对;
权限管理(密码),符合实验室认证要求。
7. 标准配置
名称 | 数量 |
---|---|
主机(炉体+控制柜) | 1 套 |
工业 PC(i5/8G/256G SSD) | 1 台 |
液晶显示器 23″ | 1 台 |
高温 CCD 成像系统 | 1 套 |
自动升降旋转锥台 | 1 套 |
B 型热电偶 | 2 支(已安装) |
硅钼棒 | 12 支(已安装) |
刚玉标准锥模具 | 1 套(6 孔) |
标准测温锥(PCE 30/32/34) | 各 2 支 |
高温手套/坩埚钳 | 各 1 |
中文操作手册+SOP | 1 份 |
第三方校准证书 | 1 份 |
名称 | 寿命 | 备注 |
---|---|---|
硅钼棒 | 1500 h@1600 ℃ | 可单根更换 |
B 型热电偶 | 12 个月 | 提供溯源比对 |
石英观测窗 | 2 年 | 出现失透免费更换 |
旋转刚玉棒 | 500 次或 2 年 | — |
9. 售后质保
整机 12 个月;
加热元件、热电偶质保 6 个月;
终身技术支持,软件免费升级;
现场安装调试 + 培训 2 人天;
质保期外仅收成本费,10 年备件保障。
10. 包装运输
木箱封闭,内部防震泡沫,外部缠绕膜;
运输允许温度 -20-+60 ℃,相对湿度 ≤85 %RH;
吊装位置贴“重心”“向上”标识,严禁倒置。
11. 使用环境
室内 5-40 ℃,无导电粉尘,无易燃易爆气体;
地面平整,承重 ≥800 kg;
排风管道 φ100 mm 建议接室外,风速 3-5 m/s。
12. 使用注意事项(关键)
400-700 ℃ 为硅钼棒脆性区,严禁振动或快冷;
首次烘炉须 ≤5 ℃/min 至 300 ℃ 保温 2 h;
成像窗口每 10 次试验后用无水乙醇擦拭,防止积尘误判;
程序运行时禁止强制断电,UPS 建议 ≥3 kVA;
试验结束 1000 ℃ 以下方可打开排风阀,600 ℃ 以下可半开门。
13. 标准操作流程(SOP 摘要)
制样→干燥→编号→输入 PC;
装锥→升降台自动定位→关闭炉门→二次确认;
选择标准升温曲线(GB/T 7322 默认 2.5 ℃/min);
启动→系统自动成像→自动判定→自动停机;
取出试样→报告自动保存→USB 导出 PDF;
关机→填写《设备使用记录》。
14. 强制性警示
本设备为 1800 ℃ 级超高温强电系统,所有操作与维护必须由经培训并考核合格的专业人员进行。任何未经授权的改动或误操作可能导致设备损毁、火灾或人身伤害。
一、试验介绍
定义
耐火度是耐火材料在无荷重条件下抵抗高温作用而不软化的“最高温度”。它并非真正的熔点,而是材料达到某一特定软化程度(工业上统一规定为试锥顶部弯倒至接触底盘)时的等效温度,用标准测温锥的“锥号”表示。
原理与装置
将受检材料制成尺寸 8 mm(底边)×30 mm(高) 的截头三角试锥,与一组已知耐火度的标准锥同置于锥台;
按 GB/T 7322-2007(等同 ISO 528)规定以 (2.5±0.2) ℃/min 匀速升温;
通过观测窗或工业 CCD 实时记录锥体形态;当试锥弯倒恰好接触底盘时,与其同时弯倒的标准锥所标温度即为该材料的耐火度。
试验设备主要组成
1800 ℃ 级管式或箱式电炉(硅钼棒加热);
自动旋转升降锥台(1–3 r/min);
成像系统(1000 万像素 CCD,每 1 ℃ 采集一帧);
双 B 型热电偶控温+监控;
机器视觉软件自动判定弯倒并输出报告。
二、试验目的
质量分级与合格判定
国际惯例规定耐火度 ≥1500 ℃ 的无机非金属材料才称得上“耐火材料”。通过试验把产品划分为普通、高级、特级耐火材料,是出厂检验的必检项目。
工艺控制
监测原料纯度、杂质(Fe2O3、Na2O、K2O 等)波动对耐火度的影响,指导配料、烧结温度设定。
选材与安全
为高炉、转炉、玻璃窑、水泥回转窑等选用内衬提供依据;防止因耐火度不足出现软化坍塌、穿炉等安全事故。
研发支持
快速评价新配方、新结合剂、超细粉、添加剂对高温软化的改善效果,缩短开发周期。
贸易仲裁
当供需双方对产品质量有争议时,以耐火度试验结果作为仲裁依据。
三、小结
耐火度试验是耐火材料“高温身份证”的核心检测手段,具有标准化、可视化和可追溯的特点;全自动成像技术的引入,使判定由人眼升级为机器视觉,重复误差 ≤1 ℃,为质量、研发和安全提供了更可靠的数据平台。